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8年,嘉兴博物馆迎来了她的六十华诞。六十年间,嘉兴博物馆一直执著地追求着,一直努力地前进着,践行着博物馆的责任和使命。 六十年间,嘉兴博物馆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主动融入到省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配合经济建设积极开展抢救性考古工作,尤其是独立开展明清墓葬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然明清墓葬发掘之脏之臭之累,不可言喻,但...
5月18日,第42个国际博物馆日,义乌市博物馆在展厅举行了藏品捐赠仪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31位社会热心人士分别把自己珍藏数十年的书画作品、义乌籍天文物理学家刘朝阳先生手稿及部分遗物、反映义乌商贸史的票证、瓷器等共计160多件物品,无偿捐赠给当地博物馆收藏。 这已经是义乌市博物馆连续第三年在国际博物馆日举行藏品捐赠仪式。今年的捐赠者中,不仅有义乌本地的收藏协会会员,有义乌籍科学家、书画家...
今年5月18日为第42届“国际博物馆日”,其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平阳各文博场馆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本土资源优势,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精心组织策划了丰富的主题活动,大力讲好平阳故事,传播平阳文化,让文物博物以多元的形式活起来,集中展示平阳文博...
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的主题,安吉生态博物馆立足自身馆群实际,中心馆联动村落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 活动内容主要包括首届旅游商品展销会、陶瓷之间——古陶瓷精品展、库房开放日——安吉馆藏古籍查阅体验活动、“诸乐三杯”书画大赛、文化之旅、缶庐遗风——诸乐三书画印特展以及展示馆的20余个子活动等。旅游商品展销会是为促进文旅...
网络配图 新展览。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文化引领本土匠人回归,瓯海博物馆特邀瓯海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金甫及其弟子共同筹办此次“匠心乡情”石雕专题展。此次展览作为瓯海籍名家回归系列作品展的重要开端和组成部分,汇聚了150余件周金甫师徒创作的玉石雕刻作品。青田石色彩斑斓、花纹奇特,具有悠久的历史,青田石雕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展出的作品囊括了青田石雕的主要类别...
网络配图 5月18日,湖州市博物馆推出“琢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玉器103件/组,矿料13件(组),分为璞玉浑金(璞石)、琢玉成器(攻玉)、美玉如斯(陈玉)三大部分,分类展示各类精美玉石矿料、古代玉器半成品和成品,通过以实物展览的形式向观众展现玉器的制作流程、工艺特点和精巧的制作技艺,并从美石到美玉过程中,玉作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审...
清 通高8.85、宽9.4厘米 1956年周庆岐先生捐 捐赠 玉质洁净光滑,色泽微黄。壶体扁圆,直口,短颈,平肩收腹,圈足、颈肩部连接一对宽扁状勾形耳,器腹变形夔龙纹一周,盖面光素,纽作绳纹一周,造型典雅,工艺精湛。 (张燕燕)
清 通高13.5、口径2.9、底长7.1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捐 捐赠 瓶扁圆,直口,平沿,长颈,颈有双耳,瓶身上侧浮雕一蝙蝠。其下一蟾蜍吐气上升,另侧下部浮雕一童手持葵枝直立,椭圆形,圆足。器形规整,玉质纯净,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张燕燕)
明 高4.5、口径1O.8、底径6厘米 1953年叶叔重先生捐 捐赠 青玉,局部有黑褐色沁斑。器呈撇口,斜腹,圈足。内壁光素无纹,外口沿两侧各饰一兽头为耳,腹部凸雕对称夔龙纹及云纹。此器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既为实用器,又为精美的陈设品,代表了明代玉杯的制作水平。 (张润平)
新石器 石家河文化 宽2.6厘米、高1.8厘米 此器扁方形,正面雕刻虎的面部。五官用减地法凸出,再以浅细阴刻线勾勒出轮廓,凹洞式耳孔,鼻翼两侧刻划胡须,底边有宽阔的口部。虎头两侧横穿圆形孔,可系佩。虎头是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代表器形之一,面部威严,反映出浓厚的宗教气息。
明 通高12.5厘米 1956年周庆歧先生捐 捐赠 玉色黄,质温润,局部有浸痕,器形仿商周时代青铜觥。体扁圆,口沿向上斜出,与凸起的盖共同组成兽首,盖顶有龙形纽,粗颈,折肩,扁腹,高圈足,肩颈部有曲折长鋬。觥腹部用高浮雕和透雕法饰三只螭虎,螭纹生动,轻盈灵活,细腰长尾,正四处张望,上下攀爬,为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仿古玉雕。(张燕)
战国 径14厘米 1955年叶叔重先生捐 捐赠 局部有沁斑,环身阴刻勾连云纹,一面并有当时开料的痕迹。环在古代可能是一种佩带的饰物。 (乔万宁)
战国 径5.5、厚0.2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捐 捐赠 玉质苍润,有褐色沁斑,内心扁圆,正面外缘饰阴线弦纹一圈,中间有五瓣花纹。弦纹与花瓣纹之间满饰勾连云纹。背面呈弧凸,中有一孔以纳剑柄。周饰云纹,云纹间夹有斜方格纹。由此说明剑首自春秋晚期出现至南北朝一直沿用,其中战国至西汉尤为盛行。以后逐渐减少。玉剑首为玉具剑的一部分。(乔万宁)
西周 径9.7、厚0.8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捐 捐赠 玉呈青白,微有红褐身沁斑。一面阴刻有云纹,另面边侧有阴刻云纹。尚有未刻完之处。此环从技法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琢玉及磨制过程具有一定艺术价值。 (乔万宁)
新石器 良渚文化 直径6.7厘米 此器为圆筒形,通体精磨抛光,边缘未进行磨圆处理,基本保持切割后形成的棱角。良渚文化玉镯形器较多,出土时通常位于人前臂手腕处,有的外壁还雕琢有平行斜向凸棱或兽面纹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